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洛书是两个传说中的物品:河出图,洛出书。

相传伏羲来到洛水的时候,有一匹龙马从水中跃出,它的背上驮着一卷“天书”,它就是《洛书》;

黄河中爬出一只巨大的灵龟,背上也驮着一卷天书,它就是《河图》。

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

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二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公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河图、洛书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称“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后来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

陈抟在龙图三变之后,没有提到河图、洛书的名称。第一次给这两幅图命名的是北宋易学家刘牧,他精研陈抟所传《龙图易》,著书《易数钩隐图》,于是,河图洛书才为世人所知。宋代的象数学家相信八卦就是由河图、洛书这二幅图式推演而来。

…….

《河图洛书》被当作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上古世界的“宇宙魔方”。传说《河图洛书》最早是大禹治水时发现的,伏羲依据它演绎出了先天八卦,以此来表达宇宙的终极运行法则。

洛书象征的是天数,与十天干对应;河图代表地数,以十二地支来表达,他们相互结合自由组合,就像是转动宇宙天地的魔方一般,演绎着万物衍生、发展和灭亡的永恒法则。

有人认为《河图洛书》是外星人的遗存,其中隐藏着二进制、计算机编码等神秘信息,甚至可以推演出后世界的文明。

再史学界一直有一种“层累说”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越是远古的东西,如果文字记载越少的对象,后世学者就会对其编撰、解释、演绎、改写得越多;而越是年代切近,文字记载越详细的材料,后人反而畏首畏尾,无处置喙,没有太多改动的空间。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河图洛书》只有两幅图和短短十二个字的记载,后代好事者则对其进行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演绎出各种神乎其神的说法,而四大名著、宋词元曲这些文本,一是距离现代不远,大家都能看懂,二是资料比较详实。

所以我们看到,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河图洛书》的来源和用途,众说纷纭,现在学界公认的说法有两种:

一、《河图洛书》并非什么神秘天书,它是西周时期周公旦建立东都洛邑时所绘的设计图纸武王伐纣之后,商朝随之覆灭,但是没过多久周武王就陨落了,留下只有几岁大儿子周成王继位,并临终“托孤”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叮嘱他辅佐成王保住大周朝的天下,治理好家国,造福百姓。

因为殷商都城所在地殷在河南洛阳附近,为了巩固江山,周朝虽然把都城建在了镐京(今陕西西安),却不得不重兵把守旧都。周公便在一片废墟之上,在洛邑建了一座陪都。《河图洛书》就是周公旦当时为修建陪都而设计的图纸。

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如果是建一座次级都城,必然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必然有非常详实的尺寸和比例,以及各种建筑的大小和样式。但是反观《河图洛书》仅仅只有几条线段,在特定的位置标出一些圆点,跟设计图无太多关联。

二、它们是古人观测天文时所描绘的星象图
它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星座,那些圆点就代表天上的星星,用线段连缀,是为了划分分野,方便辨认不同的星域。
这个比较有道理,古人确定时间,主要是通过观看天文来实现的。比如一年之中有一天最热,那就是太阳距离大地最近的时候;有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因为那时候太阳距离地球最远。一年之中,月亮要经历十二次的由盈转亏,所以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古人首先确定了一个“不变”的观测参照点,那就是北极星,也叫紫微星,它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后再以紫薇所在“紫薇垣”为中心,将一天中能看到的天穹一周天分为二十八等份,那就是所谓“二十八星宿”。

目前这个说法得到较多人的认可,但河图洛书的来由,是个千古之谜。“河图洛书”最早收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但从实证的角度确定河图洛书出在某个具体地点,很难找出科学依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