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传说中的蛊毒破解

传说中的蛊毒破解

蛊毒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记载出现在《左传》中:“谷之飞,亦为蛊,谷久积,则变为飞蛊,名曰蛊。之后许多古籍均有记载,就连医药大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对蛊毒的介绍: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名曰蛊。

再聊破解蛊毒之前,写介绍下常见的蛊毒制作,这些介绍出自89年6月份的一家报纸:

在养蛊之前,要把正厅打扫得干干净净,所有家人都要净身吃素,跪在祖宗神位前向鬼神祷告。随后在正厅中央挖一个大坑,再放口小腹大的坛子下去。等到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就到野外任意捉12种爬虫回来,一般是毒蛇、鳝鱼、蜈蚣、青蛙、蜥蜴、蚯蚓、大绿毛虫、螳螂等,只要那些有毒的爬虫,而且一定要在端午节的那天捉回来,否则养不成蛊。

把这12种爬虫放入坛子以后,主人家所有人要早晚各一次向鬼神祷告,而且在祷告时,绝不可让外人知道。

一年之中,那许多毒虫在坛子内互相吞噬,毒多的吃毒少的,强大的吃弱小的,最后只剩下一只,这只毒虫在吞了其他毒虫之后,自己也就改变了形态和颜色。

这里养成的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龙蛊,形态与龙相似,大约是毒蛇、蜈蚣等长爬虫所变成的;一种是麒麟蛊,形态与麒麟相似,大约是青蛙、蜥蜴等短体爬虫所变成。

还有一种金蚕蛊更是厉害,养成之后,可以变成一种无形之物,它生性爱洁,养这种蛊的家里会特别干净,房顶天花不见任何蛛网,地面墙角没有任何灰尘,还能帮主人做事,但这种隐形金蚕蛊喜吃人,每隔三年定要吃一个人,并且需要是其至亲之人,如果没有吃到,那么就会反噬其主。

看完之后感觉好厉害,但从科学辩证的角度来分析,却不大可能,例如12只毒中同时放置于一个坛中,埋于地下,这些虫子不可能活过一年,所以这样制蛊通常是失败的。

另外因为毒虫之间相互吞噬,而能产生变形,可以变成龙蛊或者麒麟蛊,这就更扯了。所以,就图一乐罢,至于下面的这个解毒之法也是从古流传至今,这倒可以一观。

也许真的制蛊之法已经遗失,但这解毒之法确流传了下来,毕竟我们的圣贤一直都提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这些预防和救治之法更易流传开来。

蛊或有形或无形,中毒极易,但辨认之法,却各不相同:

1.以生黄豆(黑豆也可以)食之,入口不闻腥臭,是中毒。

2.以灸甘草一寸嚼之,咽汁随之吐出的,是中毒。

3.插银针于一已熟的鸭蛋内,含入口内,一小时后取出视之,如蛋白俱黑者,是中毒。

据说预防之法有:

1.凡房屋整洁,无灰尘蛛网的,是藏蛊之家,切勿与之往来。

2.凡食用茶、水、菜、饭等物之前,先用筷子向杯碗上敲动的,就是在施毒,须向主人问道:“食内,莫非有毒吗?”一经问破,可免受毒。

3.携同大蒜头出行,每饭,先食大蒜头,有蛊必吐,不吐则蛊死,主人怕受连累,当然不敢下蛊。

4.大荸荠,不拘多少,切片晒干为末,每早空心白滚汤送下(以二钱为度),纵入蛊家,也可免害。

5.蛊之由饭酒中毒的,分外难治,故出外宜以不饮酒为原则。解除毒蛊的方法,最普通的,是用雄黄、蒜子、菖蒲三味用开水吞服,使之泻去恶毒。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