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赣州惊现江边挖宝,张献忠宝藏详解:断江抽水,史无前例(上)

赣州惊现江边挖宝,张献忠宝藏详解:断江抽水,史无前例(上)

最近在江西赣州,因为持续干旱导致当地章水和赣江的水位下降,河滩裸露,数百名市民到河滩上“寻宝”。甚至有人带上了金属探测器进场“挖宝”,如此大规模的“寻宝”在当地还是第一次,现在现场已经被封锁,禁止进入。

赣州市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因河水下降确实出露了两尊用红石雕刻的石像,其价值还需鉴定。

除现在江西赣州,全国不少地方都出现过,在河边捡到文物的事情,最有名的要数在四川峨眉市的张献忠宝藏事件。

自古在四川口口流传着一个童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当地人一直以为是个谣言,直到彭山区的江口镇一名当地渔民,在岷江河滩上捡到五十两一枚的大银锭,随后一些盗墓人员蜂拥而至,身穿潜水装备去江底寻宝,后来捞出了五十两一枚的大金锭。

随后宝物现身岷江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附近村民们纷纷前来碰运气,一时间,岷江江边人满为患。这件事很快就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2016年底,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国家文物局组建了一支大规模考古队进驻江口镇内。

国际上2002年公布的《世界年鉴》,中国宝藏之谜中有西夏王陵宝藏、楼兰王宝藏、张献忠宝藏以及太平天国石达开宝藏,其中藏宝数量最多,寻找人数最多的要属张献忠的宝藏了。根据《世界年鉴》的估算,张献忠宝藏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三百多年来,无数的人都在惦记着那巨额的宝藏。

民谣说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为了将来能找到所藏之宝,不至于因年代久远而迷失,便设计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宝记号,谁发现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1、太平天国运动时,财政出现危机的咸丰帝,便让将军裕瑞前去成都寻找,虽然他看到了当地村民捞到了“其色黑暗”的银锭,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2、据《彭山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冬,有人在江口岷江上打鱼时,打到了一把刀鞘。四川总督孙士毅得知后,派人在江口进行了打捞,捞出了上万两白银和大量珠宝。此后,清政府又多次派人打捞,却所获无几,便停止了打捞。

3、民国时期,有一个人大张旗鼓地寻找过这笔宝藏,他就是人称“范哈儿”的川军将领范绍增。1937年冬,范绍增的手下马昆山得到了一张所谓的“张献忠藏宝图”信以为真,并将此事报给了范绍增。此时,范绍增正在为筹措出川抗日的军费发愁,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出面奔走磋商,成立锦江淘金公司,开始了对“大西国”神秘宝藏的打捞工作。

他们按照藏宝图纸进行了方位丈量,最后推断出了埋藏金银地点是位于望江楼下游对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交叉点左侧接近江心的府南河边。1938年冬季,趁河水较浅,加速开挖却一无所获。

到了第二年秋天,府南河水退后又继续进行挖掘,结果这一次,上百人前后历时十多个月,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和大石鼓。然而,历史却给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3大箩筐小铜钱。今天的望江公园江边,人们还能看见当年“范哈儿”费事两年挖出来的一对石牛和石鼓。

4、袁世凯曾派部下设法在四川等地寻找,可连着挖了七十多个大坑,淘净了三十多条小河,还是没能找到宝藏。四川军阀杨森、刘文辉等人先后展开寻宝行动,全都徒劳无功。

20世纪50年代,在彭山江口镇岷江岸边发现有被江水冲刷出的零星文物。

20世纪70年代初,四川当地政府在修建水渠时,发现了隐没于密林深山中的石龙和石虎,它们的头正对着岷江河的方向。然而,可惜的是石龙和石虎不久被人为毁掉了。

2005年4月,彭山县江口镇岷江河道内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圆形木筒,内有7枚银锭。

2011年4月,在岷江河道取砂石过程中,发现了一批文物,包括金册、西王赏功钱币和银锭等。

2013年以来,彭山区公安部门在打击犯罪团伙的过程追缴回多件文物。其中一个纯金的金册有740克重,一个属于国宝级别保存精美的一百两大金锭。

2014年5月,四川眉山市公安局接到线报,说当地有个文物贩子最近出手了一件东西,交易额为八百万。警方立即展开侦破,很快抓获了此文物贩子。不但抓捕了涉案的一百多名嫌疑人,还追回了各种文物一千多件。经专家鉴定,这些文物都与张献忠有关。

据嫌疑人交代,这些文物都是从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段打捞上来的,他们听说岷江可能有宝藏后,就辞工专门去外地报名学习潜水技术,后来就携带潜水装备偷偷潜入岷江打捞,在打捞的物品里有一个六斤多重的核心文物——虎钮金印,上面刻着“虎钮永昌大元帅”的字样,因为永昌是另一位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年号,疑似是他在张献忠称帝前夕制作的。

2015年12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彭山召开江口沉银遗址保护与考古研讨会,经专家论证,该遗址极有可能为文献中记载的张献忠江口之战地点。

2016年11月25日,“江口沉银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是:东至公路,西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桥南1000米,北至双江汇合处向北500米,南北外延500米。

此次的发倔属于水下考古,宝物所在的岷江之中,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水下的能见度几乎为零,潜入水中瞎子摸象式的发倔根本无济于事,经过多次的讨论,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围堰筑堤,滩涂考古”。

这个解决方案围出两万多平方米的堤堰,整体的面积相当于四个世界杯决赛足球场一样大, 如此大规模的方案,对于整个考古界来说都是史无前例,不仅开创了我国内陆河流考古的先河,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经过两个月马不停蹄的工作,围堰被高高堆彻了起来,20多台超大马力的抽水机昼夜不停地作业,足足抽了一个月才把水全部抽干,江底的鹅卵石堆积了三米多厚。

想要彻底地进行考古发倔,显然有些不够现实,只能规划出重点区域,为了找出宝物深藏的集中点,考古专家们使用了探地雷达与其他高科技物理探测设备,才把重点区域画出来。

(未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