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寒冬深山围猎,为何天雷轰顶?(上)

寒冬深山围猎,为何天雷轰顶?(上)

早上起来时,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气温也降低了不少,今天讲个冬天躲雨被雷劈的故事:

在明朝永乐年间,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三家猎户,由于山上猛兽较多,所以他们三人经常是结伴上山,姑且称他们为张三,李四和王五。

这天他们三人早早的起床,约好一起去围猎狍子,这群狍子老幼一起共有二十三只,他们已经盯了快一个月,把这群狍子的路径摸的一清二楚。

雪后的大山白茫茫一片,那群狍子的足迹在雪后很容易就找到了,爬上一个小山坡后,就看到那群狍子已经吃饱了,此时正在山的阳坡休息。

他们三个也不急,就在山的背坡坐下,此时已将近中午,于是就打开背包,给猎狗喂了几块肉干,啃着干粮喝着壶里的热茶水,边吃边闲聊。

到了下午三点多,狍子开始拱食雪下的草叶,他们三个见时机到了,于是从藏身地出来,放开猎狗呼喝着向狍子群奔去。

狍子群受到惊吓纷纷朝山阴坡跑去,那里树木较多容易隐藏,这也正中他们的下怀。

原来狍子在冬季往往在山的阳坡晒太阳休息,但受到惊扰后就会跑到山的阴坡躲藏。

在山的背阳面也就是阴坡通常会树木繁茂,而在阳坡则相对荒芜,这是因为北方天气较为干旱,阳坡日晒时间长比较干燥,大型乔木很难成长,而阴坡则相对湿润,所以高大的树木和茂盛的灌木丛往往生于阴坡,阴坡也更多地成为动物的庇护所。

但这样一来,狍子的逃窜就会非常吃力,一是阴坡雪厚;二是阴坡植物繁茂,奔跑时要躲避林木,狍子奔跑起来就会很费力。

这些蹄类动物因为吃的是草,需要非常频繁的进食,才能保证充足的热量和体力,而他们三人只需要保持跟踪追逐,狍子就无法进食,只得一直逃跑,一天下来基本就会体力透支,而此时猎人却可以补充随身携带的食物。

这不是狍子可以应付得了,通常狍子的天敌主要是豹、猞猁、狼、虎等大中型肉食动物,这些天敌的捕猎是短时间的,一击不成便会放弃,狍子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恢复,他们三人这种追逐往往会使得狍子筋疲力尽,最后一头倒在雪地里动弹不得。

三条猎狗抢先跑出,在后面追逐着狍子,待狍子跑进阴坡的密林后,就在林外吠叫等待着主人。

这三人赶到后,带着猎狗进入林中,沿着狍子留下的足迹一路追逐,直到天黑看不到路才停了下来,找了个背风坡,架起篝火烧开了水,把带来的肉干和咸菜干放进去,炖了一大锅,美美的吃饱喝足后睡了过去,而那群狍子只能在寒风中担惊受怕的度过一夜。

第二天,天刚刚蒙蒙亮,他们就已经出发,沿着狍子留下的足迹追逐过去,这群狍子还没啃食两口,就再次被身后的狗叫声和这三人呼喝声惊吓,只得再次奔逃。

到了下午,三只年老体衰的和四只今年刚长大的小狍子已经体力不支,陆续栽倒在雪地里,剩下十五头还在继续拼命奔逃。

……

关于狍子一头扎进雪堆里这事,还有个可笑的说法。明明是猎人持续追逐,可怜的狍子累的无力奔逃,最后力竭才导致一头扎进了雪地。而从猎人口中说出来的却是:傻狍子以为一头扎进雪堆,我们就看不见它了。

抓住这7只狍子后,他们也是跟着跑了两天,累的够呛,就放弃了继续追捉,决定今天在上山过夜,明天一早再回去。

此时,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了下来,不一会就下起了雨,他们三人也很是奇怪,按照他们多年的经验,从天象看应该是不会下的,就算下,也应该是下雪才对,怎么下起了雨。

还好,他们看到在不远处有放山人的木屋,于是这三人拖着猎物领着猎狗,一路紧赶前往木屋避雨。

那木屋不大,平时都荒废无人居住,只有上山的人偶尔在那歇脚,三个人躲进木屋后,没多久外面的雨慢慢大了起来,后来居然伴随着雷声和闪电。

这三人在屋里面面相觑。

雨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黑,屋里的篝火也升了起来,三人围着火堆闲聊着,突然一道闪电劈了下来,咔嚓一声劈到了木屋的房顶,震的屋顶土尘四下飘落。

天空的闷雷一个接一个还在继续,三人心里开始发毛:怎么感觉这雷就对着木屋顶在劈,刚开始以为还以为这只是巧合,但随后又一个炸雷直接劈穿了屋顶,炸在地上,把地面轰的发黑。

这三人可吓坏了,这雷分明就是冲着他们劈来的。

(未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