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这笔沉睡岷江江底的财富有多少?
《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蜀警录》记载“金银山集,以木鞘箱笼”。传说如果能找到这笔宝藏,就能买下整座成都,这也是童谣后半句“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的来历。
经常将近一年的挖掘,2017年4月13日,在眉州市举行了“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成果通报会”,确认了民间流传的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出水文物3万余件,初步发现直接与张献忠大西国相关的文物上千件,种类以金、银、铜、铁等金属材质为主:
1、张献忠大西国的金封册、铸造的“西王赏功”金币及币范、“西王赏功”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铭刻大西国国号的五十两银锭和运载银两的“木鞘”等;
2、明代蜀、楚、荣、吉等藩王府的金封册、银封册、金宝、银印和铭刻万历、天启、崇祯等年号的五十两银锭等;
3、戒指、耳环、发簪、手镯等各类金银首饰;
4、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各类兵器;
5、金碗、金锁、金纽扣、金顶针,银碗、银勺、银筷子、银镜、银带扣,铜镜、铜绦钩、铜锁、铜钥匙,铁秤砣、铁篙杆等各类生活用具。
发倔出来的大量银锭上面刻的都有文字,除了一些作为战利品掠夺过来的,其他大西政权专属开矿与熔化银器铸造的,许多都刻着工匠们的名字,为的就是银锭的纯度不够时,可以方便的找出工匠进行治罪。
还出土了一个木构件,它的一端是明显的榫卯,这段原木沉入基岩的沟槽里已经很久了,经过仔细地冲洗后发现,圆木里面已经被掏空了,一点小小的空间却存放了20多个银锭。
这种把原木中间掏空专门用来放东西的器物叫做木鞘,它上面有简单的榫卯解构,两边在箍两个铁片,用来装银锭,张献忠之所以用木鞘运银,不仅加工起来十分的简单,还具有很好的隐蔽性。
在后来一系列的持续挖掘中,出水了一枚珍贵的蜀王金宝,系国内首次发现的明代蕃王金宝,但已经碎成了10多块。
还挖掘出来许多金册,有的是张献忠册封一些自己的嫔妃所用的,上面记载的极其细致全面,还有四个特殊的金册,根据上面的详细记载,它们的主人分别是厚勋、载瑾、翊珍与常袁,是朱元璋为他孙辈以下的后代制定的辈份表,比如他为明成祖朱棣的子孙制定的辈分表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姓在前面,第二个字是辈分,第三个字以木火土金水任意一个作为偏旁,厚勋、载瑾、翊珍、常袁四个人是依次的父子关系,这四个人的金册应该都是被张献忠给抢走的。
专家们进行了五次反复的鉴定,将一百多件珍贵文物鉴定为国家级文物、8件鉴定为一级文物,2件是国宝级文物,在这些宝藏中有三大金印和三种钱币:
虎钮金印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铸造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2013年被人从岷江河中盗掘后转卖,后警方介入,将此印追回,是张献忠沉船文物中的核心文物。
蜀王金宝
蜀王金宝在江口沉银二期考古发掘中,出水过一枚,不过遗憾的是,金宝已经碎成了10多块。
明朝藩王金宝,也被叫做金印章。根据明史记载,册封亲王时往往会用到金册或金宝。不过每一代藩王都会有自己的金册,而每个王府拥有的金宝则只有惟一一枚,作为明代亲王在藩地发布政令、与中央书信往来的信鉴,每个藩王府唯一的一枚金宝,在分封时就代代传袭。
蜀世子宝
蜀世子宝方形印台、龟形印钮,印面铸有“蜀世子宝”四字。遗憾的是,印上的龟形头部暂未发现。“蜀”字证明这枚金印原为明蜀王府之物,“世子”为亲王嫡长子。从印文可知这枚金印为明代蜀王世子所拥有, 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征,也是蜀王府历代世子传用之珍宝。“蜀世子宝”是国内首次发现世子金宝实物,也是唯一的一枚。经过测量称重发现,这枚金银印台边长10厘米,厚3厘米,含金量高达95%。
西王赏功金、银币
明”西王赏功”钱,铜质直径 4.6厘米,方孔圆钱,正面币文直读”西王赏功”,背素面。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据川时,自称“大西王”,在成都建大西国,铸造了“西王赏功”钱,分金、银、铜三品。这种钱是作为战争中论功行赏用的,其作用类似于如今的功勋章,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大顺通宝钱币
“大顺通宝”是张献忠铸币,系仿照“崇祯通宝”所铸造的小平钱,用于正常流通,但直径比一般的“崇祯通宝”大。
张献忠这些巨额的财宝是怎么来的,为何会沉江与此?
张献忠的作战方式,说的好听点叫流动性作战,说的难听点就是流寇。走到哪里抢到哪里,吃光抢尽杀光,犹如蝗虫过境一般,从不考虑未来。
张献忠的组织方式是金字塔型,他首先是通过手下的几个义子,比如李定国这些来控制少量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一般几百人左右,都是骑兵,来自大明官兵的逃兵。然后利用这些精兵疯狂的烧杀抢掠,将所有普通百姓的房子烧光,粮食抢光,然后裹挟这些老百姓和他一起造反,稍有不从,即刻斩杀。
他们几乎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但是祸害百姓绝对是行家里手,一路从陕西杀入河南,又从河南杀入河北和安徽,接着进入湖南湖北,最后是进入四川。一路上专门烧杀各路达官贵人,明朝各地的藩王,这也是为何出土的文物多样的原因,全都是一路抢劫而来。
另外还要注意一个细节,这些宝藏中有很多女人的簪子,头饰,手镯等,甚至还有很多小孩子的戴饰,它们会是怎么来的?
据《明史》记载说,张献忠为被困后,数次出征皆败,知道凶多吉少,于是将多年搜刮的巨额宝藏都集中了起来,秘密倾入长江的某段江底,寄希望于来日再起时以作军资:
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其他珍宝累万万,下土后筑之,然后决堤放水!
从出水的文物来看,可以总结出两点:
一、出水文物主要有五大类:抢劫明朝藩王的财物、州县官府的库银、民间百姓的金银财宝、张献忠自己铸造的货币、打仗用的兵器。众多出水文物中,还有普通百姓的配饰金耳环、发簪、金戒指、手镯。
这些出水文物时代明确,自明代中期延续至明代晚期;来源地域广泛,北至河南、陕西,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云南,东到江西,范围涵盖了明代的大半个中国;等级较高,包含了诸多张献忠大西国及明代皇室文物。
所有出水的文物都是张献忠掠夺的最直接证据,他领着部下全国各地流窜,为了使庞大的军队运作起来,他疯狂抢掠财宝作为军费开支,因为担心古玩瓷器书画禁不住长期储藏,军队搜刮来的全是金银珠宝。
军队所过之处,无论贵族还是百姓都不会放过,抢走他们的财物后,还全部将他们给残忍杀害,攻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大顺二年(公元1644年)下令为其扬威,立了一块《七杀碑》: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为了防止士兵私藏宝物,张献忠定下苛刻的军规,士兵如果藏匿的金银超过一两,杀全家;如果超过十两,剥皮,杀全家。
二、相传张献忠在败亡之时,命令手下将所有运宝船只凿沉,将金银全部沉入岷江。据说沉银的地址有石龙和石虎为记,所以在四川民间留下了“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的童谣。
从整个堆积上可以看出,出水文物是零星地堆积在卵石层中,不是很集中地堆放,说明当时是一个动态的环境。这样引申出来,是一个无意识的沉银,也就是船是被击沉,而不是主动沉银。
当时张献忠尽起成都10万人马,战船千艘,并将成都府库中所存的金银珠宝悉数装上了一百多艘大船,做好了放弃成都的打算,后来等到清军占领成都之后,发现偌大的成都城只剩下了十几户人家,大街上竟然有老虎出没。
张献忠的大军来到彭山,竟然突然刮起了狂风,使得大西军的战船不能前行,当时伏击他的杨展命令自己的战船两翼排开,中间派出早已准备好的载着火器的小舟正面进攻。小舟顺风点火,瞬间将大西军战船点燃。
大西军阵线大乱,毫无还手之力,只得掉头向江口回撤,无奈两岸陡峭,水道狭窄,前后数千艘船舰,首尾相衔,寸步难进,数千箱金银珠宝,就这样沉入了滔滔岷江,后来就留下了那首关于“神秘宝藏”的民谣: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
彩蛋:
由于张献忠沉船的宝藏巨大,沉船也是动态进行,所以在勘探位置的上下游皆有可能还有宝藏,另外,水底的水流湍急,许多重量较轻的银质饰品或钱币会被冲击到下游。
感兴趣的可以到下游去寻找,如果运气够好,可能会有发现。最后附上沉船的位置地图。
(岷江大桥的下游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