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一念醒,即开悟

一念醒,即开悟

一念醒,即开悟;一念迷,即不悟。

开悟简言之就是开智慧,是身心对智慧的体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亦名明心见性。

开悟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不仅是心见到空性,也是身体缘起与空性的结合与统一。

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

它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

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

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化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

《易经》讲:“履霜,坚冰至。”看到白霜满地了,也就是意味着冬天要降临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毫无来由而发生的。

万般皆有因果,万事皆有前因,开悟也会有开悟的征兆。当一个人,出现了以下这两种迹象,那便是开悟的前兆。

第一、怀疑一切,积思顿释

南怀瑾先生说:“开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开悟的的人则相反,他们无意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所有想法都是自己从虚无中建立的,都是从本无所有的心地上构建的,所以开悟的人不会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哪怕某种想法看起来多合理或真实。”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相信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其实是被万象所迷惑。人之所以困惑不悟,是因为常常活在虚拟的世界里面,将一切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当作是真实的,而不明白外在的一切事物本是虚幻。

但是,一个有开悟潜质的人,他会认识到这个问题,会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会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的思考。

因此,一个人在开悟以前,必定会有很长一段自我否定,质疑与拷问外在世界的一切知识与理论的,极其压抑的时光的。

正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怀疑自己所掌握的一切知识与理论,拷问自己所面对的这个亦真亦假的世界,探究其更深邃的本质,这才是觉悟的契机所在。

倘若只是听从权威,附和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理论,不敢提出质疑,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探知真相,获得开悟。

当你的大脑里储存的高低维认知足够混杂的时候,你可能会很痛苦,甚至产生精神错乱的感觉,但是这些驳杂的信息之间也会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以至于很多事情在某一个时间点,积思顿释,突然一下子就贯穿连通了,如果再有高人指点,你就会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畅快感。

第二、直面生死,大梦终觉

南怀瑾先生在解读《庄子》的时候说:“生与死,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大转折,生死齐一,齐一生死,有着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勘破人生之大梦。”

所以,命运的另一种慈悲,就是把你推向绝境,让你直面生死。不这样,你又如何肯思索生命、觉观本心、修行人生、开悟觉醒。

俗话说:“人生除了死亡再无大事”,“千古艰难唯一死”,那么如果一个人能够人生的绝境中,开启超越生死的勇气与智慧,那么还有什么困难是他不敢面对的呢?

每一个开悟的人,都必定过了“生死关”,他一定需要在绝境中挣扎过,经过了这样的试炼,他才有资格超越。

一个人懂得叩问生死,才能认清生命价值;

一个人能够了无生死,才会大彻大悟;

一个人只有怀抱着看透生死的勇气,才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创造出超越自我的人生价值。

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们,都是无明的,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不明白自己是真实的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只有那些开悟的人,得道的人,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才能从梦中觉醒过来。

开悟是体认到“我”是真实的永恒的存在,对于世界的认知现在有两种说法,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和世界是虚妄的存在(幻相)。

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对立永远存在=死亡永远存在=恐惧永远存在=痛苦永远存在。

世界是虚妄的存在=对立不存在=死亡不存在=恐惧不存在=痛苦不存在。

修行的目标是获得永恒的幸福平安。因此,只有在你愿意相信后一种说法的前提下,才有开悟一说:

开悟=体认到自己是永恒的存在=体认到此刻认知的自己是虚假的,仅仅是一个梦中人,一个剧本中的角色,于是不再恐惧此刻的痛苦,愿意接纳痛苦与痛苦同在。

开悟,是体认到自己当初的错误,选择把幻相当真,放弃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要“不再把幻相当真”,意思是不要再继续犯这个错误,要“重新选择”,意思是撤销之前的错误选择。

同样,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修正错误。如果你现在认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没有体认到自己犯了错,没有错,为什么要改?

因此,开悟的感受是认识到错误的释然,是“一切本该如此”的淡然,是自嘲:嗨,原来都是自己没事找事。

绝不可能是取得某种成就般的骄傲自豪:瞧,我多能干,我开悟了。

开悟,也可以称为悟道。悟道后就要证道,要活出真理证到真实,即常言的悟后起修。悟道和证道,修的方法相同。所以只要你持续修习接纳感受,开悟和最终获得永恒平安是必然的结果。

所有人的人生旅程都是相同的,都分为两个阶段:出门闯荡和游子归家。前一段便是无明之梦,忘了家在哪里,四处乱撞陷入轮回;后一段便是有明之梦,目标明确脚步坚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