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清静经的译文(上)

清静经的译文(上)

1、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指宇宙空间无限,地大物博。道是至高无上的。无形,没有形状,视之不见。生育,养育,生育是不可名状之物,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阴阳精体之合,所以叫生育。天地,以阴阳,清净浑浊,分为天地,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所生、所养,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所以说她生育天地。太上老君说,天与地之间,空而无相,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育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以及与无生命的,例如沙土、石头,等等及许许多多的物体。

2、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及世间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万物都在大道包容之中,但她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行,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然而人就有喜怒哀乐,有情。天地万物(除了人)都是有运行的规律。若违背了运行的规律,它就要受到天地的惩罚。

3、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无名,因无形、无象、无情,所以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天地空间,虽然没有名字,但自生万事万物,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无私胸怀。人为何邀功图名、贪婪聚财、为私丧命呢?

4、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强名,勉强称名。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根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5、太上老君教人知道:

凡是有智慧的人士,应当有天地之胸,永恒常存,学习她的无形。“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做到无情无念,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还要做到无名。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也!

6、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动,指动态。静,指静态。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天清,指天动而清。地浊,指地凝而浊。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浊,女有有败血之浊。男动,男子好动。女静,女子好静。降本,归于根本。流末,返于末端。有清有浊。因为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动有静。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则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像天空是清净的,大地就显得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如果本来灵性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产生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如果万物的思想与行为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7、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源,源头。基,基础、根本。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相互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行。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

8、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不可忽视啊。

9、所谓大道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行,永不停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轮回!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

10、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指人的元神(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佛教教做空,道教叫做无极)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

11、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去除。澄,澄清。人能去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欲,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自然六欲不生。所以眼见耳闻,意知心觉。自然不会带来干扰。如果世上之人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三毒,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指身、心、口。)又说三毒为三尸,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

12、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所以不能者,所以不能够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做不到。欲未遣也,指欲望还没遣除。人心迷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

发表回复